“褦襶(nàidài)”本义为斗笠,《正字通·衣部》:“褦,褦襶,避暑笠也。竹胎蒙以帛若凉繖簷,戴之以遮日。”清末栖霞郝懿行《证俗文》卷二“衣服·褦襶”条:“《潜确类书》:‘即今暑月所戴凉笠,以青缯缀其襜而蔽日者也。’”
凉笠
卷六“释词·褦襶”条:“《类篇》:‘褦襶,不晓事。’案:褦襶音耐戴,今俗语音来戴。《篇海》:‘谓当暑人乐袒裸,而固盛服请见也。’魏程晓诗:‘今世褦襶子,触热到人家。’案:今俗所谓褦襶者,为其不俏醋也。褒衣大袖不合时尚,亦为褦襶。”盛夏在家怎么风凉怎么穿,这位老兄却不畏酷暑盛服登门造访,主人势必要正装接待,这样的不通人情世故,即为“不晓事”。“褦襶子”即不晓事之人,“褦襶”指其身着的累累垂垂的衣裳。(《类篇·衣部》:“褦,褦襶,不晓事。”《字汇补·衣部》:“炎暑戴笠见人,必不晓事,故字书以此义释之。”所释与《篇海》微有不同,而比喻愚蠢、不晓事之义则同一。)《宋本广韵》:“俏,俏醋,好貌。”“不俏醋”即是不好,指衣服破坏、褴褛破敝。“褒衣大袖(衣服宽大臃肿)”,也可称“褦襶”。由衣服之宽大臃肿引申出不利索、不爽快的意思,光绪《东平府志·方言》:“不爽快曰褦襶(上音赖,下音戴)。”
由衣服之褴褛破敝,引申为不整洁,清乾隆年间琉球人梁允治编写的《广应官话》收录了“褦襶”一词:“谓贫人衣服破坏不洁。”清光绪年间黄县人王守训所作《黄县方言记略》则写作“赖呆”,指衣冠不整洁。另记有“赖呆毛”一词,指头发长而脏乱。也有写作“癞怠“的,蒲松龄《学究自嘲》:“正月灯节过,正月灯节过,新岁东家来接我,蚂蜡驴驼着个癞怠货。”凡人不整洁称“癞怠货”。也有作“癞呆”的,福州有句俗语叫“赌钱输穷鬼,犬吠癞呆人”。也有作“赖戴”的,民国《胶澳志》:“赖戴,污秽之谓。”还有的地方写作“赖歹”或“赖怠”等。
由此可见,“褦襶”为这些词的本源,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变音现象,由“耐戴”转为“来戴”。而且因为“褦襶”字形复杂,不是读书人鲜少识得,所以不同地方都会选择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代替,所以不管“赖戴”也好,还是“赖歹”“赖怠”也好,都是古人找的同音代替字,无所谓对错——当然字音和字义越接近越好。“癞”指的是癣疥等皮肤病,用在这里不太妥帖,而“赖”有不好的意思,用在这里比较适合。再根据黄县话的发音,写作“赖呆”是和口语读音最为接近的。“赖呆”在黄县话里更多的是作“肮脏”讲,比如:他家老儿赖呆喽;你嘞手太赖呆喽,快去洗洗;我嫌儿你赖呆;她就是个赖呆人儿;我好叫你赖呆死喽。有个词儿叫“赖呆臭儿”,指的是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人,比如:你真是个赖呆臭儿,我好叫你熨怜死喽。还有个词儿叫“赖呆副儿”,“副儿”在黄县话里有时用来指某种人,一般多含贬义,比如:他乜样嘞副儿,什么事也指望不上他。“赖呆副儿”指的就是赖呆的人,和“赖呆臭儿”的意思差不多。“赖呆”也作愚笨无能讲(清故文英《吴下方言考·褦襶》:“褦襶,不能事而笨也,吴谚呼笨人为褦襶。”吴语中也有此义),“赖呆手”指的是没有本事、能力很差的人,不管是下棋也好,学习也好,工作也好,“赖呆手”都是被虐的对象,比如:他就是把赖呆手,干啥啥不行,吃啥啥没够儿。在这几个词(包括“赖呆毛”)里,“呆”轻声变韵,“ai”读作“ei”,“不知好(hào)歹”“懒怠”“烟台”都是这样读的。“赖呆”的重叠形式写作“赖赖呆呆”,四个字都读一声,语义有所淡化,比如:赖赖呆呆嘞东西别吃。还有一个词儿叫“赖里赖呆”,意思及语气和“赖赖呆呆”差不多。
附:《古文苑·程晓〈嘲熟客〉》:“平生三伏时,道路无行车。闭门避暑卧,出入不相过。只今褦襶子,触热到人家。主人闻客来,颦蹙奈此何。谓当起行去,安坐正跘跨。所说无一急,唅一何多。疲瘠向之久,甫问君极那。摇扇臂中疼,流汗正滂沱。莫谓此小事,亦是人一瑕。传戒诸高朋,热行宜见诃。”郝氏所引,微有出入。
部分图片引自网络,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标签:知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