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要和大家掰一个“费力不讨好”的兴趣培养——音乐
哈哈,猜对的同学举个手
其实这是上次我在写逃逃学棋经历一文《儿子下了8年棋,很庆幸当初培养了他的这个兴趣》后,大家在留言区里给我挖的坑:
怎么说呢,如果说是回头看逃逃学棋是花钱最少,收益最大的兴趣培养,音乐则是投入大,产出挺“虚无缥缈”的一个项目。
前者的效果是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,明显娃学棋一段时间后脑子灵活了不少,做数学题灵光些,逻辑思维啥的也有进步,毕竟人家天天练,天天都在“多想几步”嘛。后者呢,可能在音乐本身有长进,但对其他学科的帮助,目前还没怎么看到,估计将来也很难看到。
所以如果单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的话,比如对学习有没帮助,对升学有没帮助...音乐的投入产出比挺低的。英文里说play music、play piano、play violin...就真是个“play”,至少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这样。Play嘛,没回报算正常,有回报算赚到。
不过呢,尽管意识到这一点,我们并没有及时止损,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投~
逃逃从5岁多到现在,有7、8年了吧,一直都在学音乐,乐器都摸过好几大类,钢琴、管乐、打击乐...这也是我为啥有底气来和大家聊这个话题,我们实战经验很足啊!
▲ 家里各种各样的乐器~
说回来,如果深究的话,学音乐的好处还是很多的,在网上随便搜一搜,就能查到很多研究理论。比如开发右脑、提高专注力、培养耐性等等,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的,毕竟那么多时间精力投进去,总得转化成些什么,否则能量都不守恒了嘛。
不过就我们家而言,其实就是很纯粹地觉得,音乐也是个小世界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量给孩子创造走进这个世界的机会,让TA可以去探索、去感受,也因此结交一些好友,给人生增添一抹色彩,足以。
怀揣这个心态去看待孩子学音乐,咱们就继续往下说。
下面我主要以逃逃的经历为主线,中间会穿插一些我的反思和给大家的建议。不过就只能算是“不成熟的小建议”,既不权威也不专业。大家带着批判性思维,且听且琢磨就好。
文章有点长,因为逃逃在音乐上的经历真的很长~
逃逃大概从5岁7、8个月的样子开始学钢琴,但我觉得他的音乐启蒙,可以从更早的时候算起。
我和逃爸算小半个音乐爱好者,在逃逃出生之前,我们就已经买了一台电钢琴在家自娱自乐,逃爸后来还学过一段时间吉他,我学过尤克里里。上面那张照片里的乐器,有些其实是我们自己搞来玩的,算不到逃逃头上。
总的来说家里的音乐氛围还算浓,逃逃小时候听音乐也听得蛮多的,算是最早的启蒙熏陶吧。
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孩子听古典音乐的文章,还有一篇给孩子的音乐清单,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一下。
不过以我现在的认知,我会建议在孩子学任何乐器之前,除了在家多听多熏陶,还可以有更正式、更系统的音乐启蒙。
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一些不错的课程,比如美国这边挺流行的“奥尔夫”,很小的孩子就可以参加。以前带逃逃去上钢琴课时我有遛去旁听过,常看到老师用沙锤、响板一类的小乐器,吸引孩子跟着节拍律动,去感受不同类型音乐的节奏和情绪。
我觉得挺好的,对孩子来说,完全就跟做游戏一样,轻松又好玩儿;对家长来说,一是可以把音乐启蒙这个比较专业的活儿给承包出去,二是可以趁机观察,观察孩子对音乐是否有兴趣,是否敏感,哪方面比较敏感,旋律还是节奏,等等。
总之,在学乐器之前,建议一定要先做些启蒙,比贸贸然直接开始练乐器要好很多。举个极端的例子,假如经过观察,发现孩子对音乐毫不感冒,那后面就省钱省时间了。
有一定的音乐启蒙后,就可以开始学乐器了。
逃逃最开始学的是钢琴。认认真真地学和练,大概有3、4年,所以大多数琴童家长所经历的,我们也都经历过。
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,到逐渐的讨价还价,中途偶尔参加个小比赛、小演出,会有短暂性让老母亲惊喜的“自觉期”,然后又是很长时间的“拉锯战”。逃逃不是钢琴自推娃,练琴是需要提醒、监督的。
不过好在当时年龄小,时间多,我估计平均下来一天半小时的练习肯定是有的。现在回头看,那几年的钢琴学习,给了他不错的音乐基础,尤其是对乐理知识的理解,以及音乐里最难的一部分——和声,都有自己的体会。
这些理解和体会,让他有可能去探索更多,比如去年疫情在家上学,时间比较宽裕,逃逃还自发研究了一段时间的“即兴演奏”(这个需要和声基础)。
有些人说,学音乐也不一定要学乐器啊,欣赏音乐、学习乐理、分析乐谱也是可以的。怎么说呢,就跟“看画展”和“自己画画”有区别一样,音乐,自己亲自play,跟听别人play,感受是不一样的。不走进去,始终都只是在窗外朝里看。
这里我就要说到,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,就是纯粹想让孩子学音乐,亲自play,我建议首选钢琴。
为啥呢?有两个原因:
• 钢琴是唯一能把音乐“表达完整”的乐器。
音乐由4个部分组成,旋律、节奏、音色、和声,前三个很多乐器都能表达,但最后一个,和声,就只有钢琴能胜任,钢琴可以十个手指一起弹奏,很容易表达和声。
其他乐器,比如管乐,就是吹的那些乐器,不管是铜管还是木管,都没法表达和声;
弦乐,小提、中提、大提,学到一定程度之后,能拉出双音,但也仅仅是双音而已,算不上和声。
而且,钢琴有88个琴键,它的音域很广,几乎其他所有乐器能胜任的曲目,都可以在钢琴上弹奏。
• 低龄孩子好上手,容易有成就感。
特别讲究童子功的乐器有两个, 一个是钢琴,一个小提琴,它们都是需要锻炼肌肉记忆的,最早3、4岁就可以开始学,像逃逃那样的已经算比较晚了。
其他很多乐器,稍微大一些学更好,比如大提琴,对孩子的个头、手长有一定要求;管乐,对气息、肺活量有要求,太小了根本吹不动,木管至少8、9岁,铜管的话10岁以上都不晚,我觉得管乐有一半是体力活,咱们一会儿来讲;打击乐,我个人觉得也不用太早开始,小小孩本身就够吵够闹的,没必要给家里多添一样很吵的乐器,不得安宁。
钢琴和小提琴,它俩的入门难度差很远。钢琴要容易得多,孩子很快就能弹出比较悦耳的小曲子,有成就感,也对音乐有更多好感;小提琴,唉,一言难尽,我的妹妹,也就是逃逃的小姨,就是小提琴专业的,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的时候,头一两年真是天天在“锯木头”~
所以,虽然“钢琴和小提琴谁才是乐器之王?”这个问题已经争论好几个世纪了,但“入门之王”是很确定的,就是钢琴。
Again,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,指定哪种乐器的话,只是想通过学习乐器来走进音乐,那钢琴绝对是首选。即便后来要换其他乐器的话,学了也完全不亏,因为你无论学什么,很有可能都需要和钢琴合作。
什么才算有确定的目标呢?比如需要考虑孩子以后进什么乐队。
美国这边很多学校从5、6年级开始就有自己的乐队,分为管乐队、弦乐队,初高中后还会有鼓乐队、爵士乐队等等。
我知道国内很多初中也有自己的乐队,可能没有完全普及,但应该也快了,现在不是双减嘛,减掉了一些学习负担,估计文体活动很快就会跟上来。
这里我要划个稍稍有点儿“功利”的重点。如果将来学校里有乐队的话,最好鼓励孩子参加,那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圈,而且乐队里是合作关系,队友们关系会很铁(不像一些数学俱乐部、演讲俱乐部啥的,孩子之间是竞争关系) 。
前几天北京的一个同学告诉我,现在不拼奥数不拼KET/PET啥的了,得拼人缘拼三好学生,那就得特别重视孩子在学校里的社交圈了。
说回来,那要参加乐队的话,钢琴就不好使了,因为使用几率很低,即便要用到,一台也就够了,不需要那么多钢琴手。
所以,我们在逃逃8岁多的时候,开始给他选第二乐器,就是方便以后对接到学校的乐队。
首先一个大的选择是,弦乐还是管乐。我们很快就排除掉弦乐了,原因有好几个:
其一,弦乐花时间比较多,孩子长大了时间越来越紧张,还是得挑个不那么费事的;
其二,在美国的华人孩子,感觉有种刻板印象,不是拉小提就是拉大提,可能是出于某种逆反心理,逃逃自己就不太想搞弦乐;
第三,最重要的一点,我们发现逃逃不太适合学弦乐。
他节奏好,但音准差,唱歌老跑调。小时候我觉得可能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声音,但后来有次问他,他觉得自己唱得perfect,我心想坏了,这娃音准太差。
音准在钢琴、管乐、打击乐里都体现不出来,比如钢琴音准不准,是琴本身的问题,管乐也一样,按哪儿出啥音,除非乐器本身有问题,否则不会错。但弦乐不一样,尤其小提琴,属于歌唱性很强的乐器,一个音下去,在中间还可以变化加花,这就对耳朵音准的要求很高,差一点儿就差很远,如果孩子听感没那么灵敏的话,纯粹就是给自己找堵。
不过,我们当时排除得很谨慎,但选择却很随机。
逃逃后来选了单簧管。
为啥呢,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们正好去了一趟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。新奥尔良是著名的爵士乐发源地,在那里,几乎每家餐厅都有现场爵士乐演奏,小号、长号、单簧管都是常听到的声音。几天熏下来,逃逃觉得他挺喜欢单簧管的声音,就选它了。
正因为选择理由太随机,其实是有过失的。我后来了解到,管乐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挺高,可以说是半个体力活儿,我们起步得还是稍微早了些,逃逃个头小,整个气息就不太够,学起来很困难,每次只能练很短的时间,渐渐地也就不那么有兴趣了。
单簧管的学习成果,基本上就只能自娱自乐一下,比如和爸爸合奏“抒情”一把:
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,弦乐可以早点儿开始,因为需要锻炼肌肉记忆;管乐不用太早,等孩子ready够够了再开始也不晚。
逃逃上5年级那年,学校开始举行“试乐器”活动,虽然我们已经提早选了单簧管,但这么好玩儿的事当然不能错过。那天逃逃就把学校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乐器全试了一轮。
其他乐器都是随便试试,挑个喜欢的报名就行,唯独打击乐,还需要专门的audition(试镜),也就是老师先给你来一段测试,过不了就不能报名。
这可能和大家的认知不太一样。很多人觉得,打击乐嘛,敲敲打打,应该是最简单的啰。实际上也如此,乐团里一般打击乐组在平时排练时没啥存在感,因为别的乐器得练很久的活儿,他们很快就练完了。但演出时就反过来了,其他乐器一个种类通常有好多把,有点儿小错误、浑水摸鱼一下不容易被发现,但打击乐器一旦出一点点错就非常明显,有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”的王炸效果~
我猜这也是为啥打击乐需要单独增加一道门槛的原因,老师希望挑选到节奏感本来就比较好的鼓手,否则培养起来困难,演出风险也大。
逃逃的测试结果非常好,我当时就在旁边,看到老师两眼放光地跟他说“You need to do percussion!Now!”就好像打击乐在召唤他一样,这对逃逃是很大的鼓舞。
正好他单簧管学得也恼火,我们也就索性来个顺水推舟,让他搞起了打击乐。
打击乐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架子鼓,其实它的范围很广,我看逃逃学校乐器室里就有一大堆打击乐器,很多我都不认识。而且应用范围也广,尤其在现代音乐,很多奇奇怪怪的组合都需要用到打击乐。
比如去年暑假逃逃和几个拉大提琴的同学搞了个组合,还去参赛拿了一等奖。我把他们模仿的原版找出来给大家看看,可以看到那个打非洲鼓的同学很拉风。
打击乐对逃逃一来比较简单,二来很有兴趣,所以看起来平时花的时间不多,效果却还不错。学校里的管乐队按难度分为几个等级,他在最高级别,一般打击乐组最难的地方,老师也是安排他来演奏。前阵子学区在组一个爵士乐队,在4所初中选一个鼓手,他居然被选上了。
节奏感好是一方面,另外我觉得也是因为他有钢琴基础,原本可以十指演奏的,现在改用四肢,有种“降维打击”的感觉。
从单簧管到打击乐器,我们走了一段弯路。这里要给到大家的建议是,在选择乐器时,要找准孩子音乐上的长处,顺势而为,事情就会变得比较简单。
EASTWEST
其实本来还有很多想说的,比如怎么选乐器,怎么找老师,有哪些坑要避~今天就先不发散了,就此打住。有需要的同学,文末留言,咱们下次来掰。
一开头我对孩子学音乐这件事比较“抑”,结尾我想“扬”一下。
虽说是一个投入大,回报低的项目,但我完全没觉得亏,甚至中间走的一小截弯路,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蛮有意思的。
咱们父母那代,很多在解决温饱,学习没怎么顾上;
我们这代,都在好好搞学习,其他没怎么顾上;
到了孩子,我觉得咱们应该有底气,也有buffer可以从容一点儿,让他们尝试一些“无用”之事,看看诗和远方了。
说到这,给大家看看我现在的视角。
我们这里进入了一年中天气最好的季节,我是坐在院子里敲完这篇文章的,其间翻看了很多逃逃小时候演奏的照片、视频,伴着树间的鸟叫声,感觉特别美好。
孩子的生活就应该有很多面。如果回头看,学生时代只顾学习只刷了些题,那才是会感到遗憾的,不是么?
标签:科技